2025年2月底,厦门朗豪酒店热闹非凡,第六届全球Mini/MicroLED显示技术周暨CMMA第二次成员大会在此落幕。官方宣传自然是浓墨重彩,什么“顶级规格盛会”、“全年产业发展风向标”,听得人热血沸腾。然而,拨开这层层华丽辞藻,我们不禁要问:Mini/MicroLED真能如宣传那般,点亮未来?
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牵头,天马微电子联合主办,这场汇聚了院士、领导、教授、高管的大会,表面上是行业精英共襄盛举,实则更像是一场资本与技术的盛大Party。
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会长彭健锋在致辞中提到“以旧换新”政策对MiniLED背光液晶电视的拉动作用,内销量暴增661%,渗透率高达26%。数字的确亮眼,但细想之下,这更像是饮鸩止渴。
“以旧换新”固然能刺激短期消费,但本质上是透支未来的需求。更何况,消费者真的愿意为一块“更好的背光”买单吗? MiniLED背光本质上仍然是液晶技术,在OLED、MicroLED等更具革命性的显示技术面前,显得有些尴尬。这种“改良式创新”,能否长期保持竞争力,令人怀疑。
欧阳钟灿院士在报告中强调MicroLED的重要性,并呼吁加大政策支持和研发投入。MicroLED的优势毋庸置疑:高亮度、高对比度、低功耗,理论上是完美的下一代显示技术。
但理想很丰满,现实却骨感。MicroLED的量产难题至今未能有效解决。 巨量转移技术瓶颈、成本居高不下、良率难以提升,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座大山,横亘在MicroLED商业化的道路上。
辰显光电总经理黄秀颀将MicroLED的发展阶段总结为“破圈、迭代、卡位、共生”,听起来很有道理,但 “共生”的前提是技术成熟和成本可控。如果MicroLED始终停留在“实验室阶段”,所谓的“共生”不过是空中楼阁。
车载显示被认为是MicroLED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。智能座舱概念的兴起,似乎为MicroLED找到了新的突破口。
然而,车载环境对显示技术的可靠性、耐用性、安全性要求极高。 MicroLED在高低温、震动、冲击等极端环境下的表现如何? 成本能否控制在车企可接受的范围内? 供应链是否足够稳定? 这些问题都需要仔细考量。
更重要的是,消费者对车载显示的真正需求是什么? 是花哨的功能,还是安全、可靠的信息呈现? 如果MicroLED仅仅是为了炫技,而忽略了用户的实际需求,恐怕难以在车载市场站稳脚跟。
这场Mini/MicroLED盛会,与其说是技术交流,不如说是资本的狂欢。 各方势力粉墨登场,描绘着美好的未来。 但在这些华丽的辞藻背后,隐藏着技术瓶颈、成本难题、市场风险。
Mini/MicroLED的未来,并非一片坦途。 盲目乐观,只会摔得更惨。 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理性看待技术发展,才能真正抓住机遇,避免成为资本的炮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