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25日的A股,乍一看一片欣欣向荣,沪指“窄幅震荡”,深证成指、创业板指更是“相对强势”,超过2800只股票飘红。但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。这种“繁荣”更像是资本精心编织的幻象。电力板块的“大涨”尤其刺眼。在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背景下,电力需求的增长动力何在?是基建投资的回暖,还是数据中心用电量的激增?背后恐怕是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能耗指标,人为制造的“需求”。这种虚假的繁荣,又能持续多久?投资者切莫被表面的光鲜所迷惑,盲目追高,最终成为高位接盘的韭菜。
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(2025—2030年)》,听起来很美好,要到2030年实现“全链条数智化升级”,推动“产业效率、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”。但仔细推敲,却让人疑窦丛生。这种“顶层设计”式的规划,往往脱离实际,沦为一纸空文。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在于,它关乎人命,容不得半点虚假。如果“数智化”转型只是为了迎合政策,而不是真正解决行业痛点,那么最终只会适得其反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种“数智化”转型是否会加剧行业垄断,让大型药企更有优势,而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?
最近,AI医疗概念在资本市场被炒得火热。各种研报铺天盖地,鼓吹AI在医疗领域的“革命性”作用。但冷静下来想想,AI医疗真的有那么神奇吗?诚然,AI在医学影像识别、药物研发等方面有一定潜力,但距离真正落地应用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更重要的是,医疗的本质是人文关怀,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和沟通。AI再智能,也无法取代医生的人性化服务。如果过度迷信AI,反而会 dehumanize 医疗,让患者感到冷漠和疏离。现在很多所谓的AI医疗产品,不过是换汤不换药,把一些简单的诊断流程包装成“高科技”,然后高价卖给医院和患者。这种行为,无异于诈骗。
国信证券、华泰证券、浙商证券、中信证券、信达证券… 一众券商集体唱多AI医疗,看似客观的“分析”,实则充满了利益驱动。这些研报真的在为投资者着想吗?恐怕更多的是为了配合某些机构的炒作,拉高股价,然后从中渔利。券商的“独立性”早已荡然无存,他们变成了资本的帮凶,把投资者当成韭菜收割。投资者在看这些研报时,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。要自己做研究,独立思考,不要盲目跟风。
信达证券认为,短期AI医疗主题仍将持续炒作,中长期持续看好创新和AI医疗两大投资方向。这种“短期炒作,长期看好”的论调,其实是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。短期炒作,意味着存在泡沫,随时可能破裂;长期看好,则是一种美好的愿景,但能否实现,充满不确定性。在AI医疗的投资领域,存在着很多风险。技术风险、政策风险、市场风险… 每一个都可能让投资者血本无归。现在,AI医疗还处于“跑马圈地”阶段,谁能最终胜出,尚未可知。投资者切莫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,要看清背后的风险,谨慎投资。否则,潮水退去时,你就会发现自己在裸泳。
别被那“超过2800股飘红”的景象给迷惑了!这不过是A股市场惯用的障眼法。指数,尤其是沪指,早已失去了真实反映市场整体状况的能力。权重股的 সামান্য波动就能轻易左右指数的走向,而那些真正代表经济活力和创新力量的中小企业,却往往被边缘化。这种失真的指数,就像一面哈哈镜,扭曲了市场的真实面貌,让投资者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。所谓的“普涨”,很可能只是少数权重股的独角戏,而绝大多数股票,依然在水深火热中挣扎。投资者如果只看指数,不看个股,很容易被“虚假繁荣”所误导。
电力板块今天领涨,明天可能就是旅游酒店。这种快速的板块轮动,是A股市场的常态。但这种轮动,真的能让投资者获利吗?我看未必。板块轮动,更像是主力资金的“割韭菜”游戏。他们先拉高一个板块,吸引散户跟风,然后迅速撤离,留下高位接盘的散户。等散户反应过来,股价已经跌得惨不忍睹。这种轮动,看似给了投资者很多机会,实则充满了陷阱。投资者如果盲目追逐热点,只会成为主力资金的提款机。
与AI医疗概念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贵金属、化学制药、能源金属、生物制品、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的集体低迷。这些行业,要么受到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,需求不振;要么受到政策调控的打压,利润空间被压缩;要么受到技术创新的冲击,竞争力下降。总之,它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。但这些行业,才是国民经济的基石,是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。如果它们持续低迷,整个经济都会受到影响。但资本市场似乎对它们视而不见,只顾追逐那些虚无缥缈的“概念”,这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。投资者应该更多地关注这些传统行业,挖掘其中的价值,而不是一味地追逐热点。
资本鼓吹AI医疗,无非是看中了它可能带来的效率提升。缩短诊断时间、提高治疗精度、降低医疗成本… 这些听起来都很诱人。但问题是,医疗的本质不仅仅是效率,更是伦理。一个冰冷的AI,如何理解患者的痛苦和恐惧?如何做出符合患者最佳利益的决策?如果AI诊断出现误判,谁来承担责任?如果AI为了追求效率,牺牲了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,又该如何是好?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效率,而放弃医疗的伦理底线。否则,AI医疗最终只会变成一种冷酷无情的工具,让患者感到绝望。
AI医疗的发展,离不开海量的数据。谁掌握了数据,谁就掌握了AI医疗的未来。但问题是,这些数据往往涉及到患者的隐私。如果这些数据被滥用,甚至被泄露,后果不堪设想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大型科技公司可能会利用其数据优势,形成数据垄断,从而控制整个AI医疗行业。这种垄断,不仅会扼杀创新,还会让患者的利益受到损害。我们必须警惕数据垄断的风险,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,保护患者的隐私权。
有人认为,AI医疗可以解放医生,让他们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,专注于更复杂、更具挑战性的病例。但也有人担心,AI医疗最终会取代医生,导致大量医生失业。我认为,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。AI医疗确实可以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,但它也可能让医生变得越来越依赖AI,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。我们应该正确看待AI医疗的作用,将它视为医生的一种辅助工具,而不是替代品。医生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,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,才能在AI时代保持竞争力。AI医疗的未来,不是取代医生,而是与医生共同进步。